-- 作者:纯情色狼
-- 发布时间:2019/6/2 8:15:16
--
大里村内还有大营寨,保留游家祠,石牛栏、狮子石、立子丘、八卦田、棋盘石遗址。瓦窑寨有凤凰岭、马道子、易家庙、大坟包(游总兵墓地)。营盘山寨有伏龙嘴、紫金坪、文昌宫、石柱田、老纸厂旧址等,成为地方史学者研究大里村寨中寨的文献和佐证,具有历史、文化、科考的价值。 保土保家 大里寨门四十八 纳溪文史资料载,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洪秀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太平天国义旗席卷大江南北,朝廷下旨各地依险而保,坚壁清野,筑寨而守,保土保家。于是在全国各地兴起一场兴修寨堡的运动。到了咸丰年,川南李永和、兰大顺农民起义。石达开部10万之众向川南而来,乡绅、富豪、官吏为此惶惶不可终日。大里村内名门望族游氏十九代子孙,贡生游恒仁及族人,联络村中曾姓、李姓、杨姓、张姓倡修大里村寨外寨以御太平军,并将大里村地图拟修外寨四十八道寨门具文呈禀泸州州官桂延,得州官赞同,并派都司胡维钊、把总高有泰来村督工。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绅、大户为保家捐粮、捐款,于咸丰四年(1854)元月动工,咸丰九年(1859)建成了上大里村二十四道寨门,下大里村二十四道寨门,共计四十八道寨门。每道寨门的寨墙外面四周用条石砌成,内填石墩泥土混筑而成,石门坊高达6-8尺,石门额上刻有寨名和建筑年月。寨门用4-5寸厚的木板特制,外面包上铁皮,内面横闩竖闭,寨门上设有瞭望台、观察孔、女墙和烽火台。白天遇险情,烽火台点燃狼烟报警,夜间以红灯为号,可谓固若金汤,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险关要塞。 据大里村罗志均、易明刚、刘军、曾金国、黄炳银介绍,大里村上寨门有:大田口、塘岩、吴岩、关夫子、土地岩、红岩、马口岩、洞滩子、猪圈门、望乡门、圆寨门、兰寨子门、瓦窑坝门、观音岩、石门、五角山门、拖板桥门、土曹子门、城门、大寨门、卧龙山门、寨子山门和营盘山、峨嵋山门。 下大里村寨(今乐道、登山场)寨门有:大辕门、南极门、长生门、太乙门、上天门、永安门、广德门、全福门、万全门、清心门、孝义门、天仙门、九曲门、咸丰门、云溪门、三江门、清水门、野鹿门、文昌门、金凤门、天台门、古福门、曾子门、总兵门。门上有联,如“大里村中是乐土;天仙洞内胜桃源。”“天险无凭,三头六臂任尔展;地形实利,万马千军奈我何。”州官桂延也题有二联为纪“铜柱珠岩,大将旗鼓;牙麾玉帐,公侯干城。”“虎踞龙蟠大里寨,险关要塞,宛如铁打泸州城;四十八门若金汤,钥锁西南,依然拱卫守河山”。 “火烧大里村”始末 《明史》《清史》中有载,明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伐兵征讨泸南都掌蛮长宁、江安、纳溪地之夷寨,总兵刘显率部将郭成、安大朝为左右路军,调兵14万人马于3月分兵攻打阿大、阿二、方三头人之都都寨,凌霄寨、三冈寨,先诱执阿苟,攻拔凌霄,进逼都都寨,又采取水战斩阿墨拔其寨,阿大自守鸡冠岭,刘显分五路偷袭,阿大、阿二、方三败走牡猪寨,被明军郭成所破,阿大被俘、方三被擒。阿二逃至营盘山已被抓获,刘显连克60余寨,下令火烧大小寨子100余处,俘斩4700余人,拓地400余里,得诸葛铜鼓93面,铜铁锅各一口。酋王阿大为此泣曰:“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兴寨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今已矣!”这是朝廷兵马为灭都掌蛮夷部火烧大里村寨在内的百余寨的历史记载。 天启二年(1622)八月,朝廷调集湖广之兵数十万灭奢崇明于永宁桃红坝。总兵侯良柱扫荡川黔边之夷蛮村寨100余处,大里村寨经历刘显刀兵之痛还未全愈复苏之时,又遭劫难,大火再烧大里岩寨。 地方史载,明末张献忠部打进泸州,孙可望攻占泸纳,用火攻大里岩寨,寨上人家生是涂炭。清康熙二年,江安吴天成,白应龙起兵攻打纳溪、江安、大里村寨又遭兵火之乱;康熙十二年冬月十一日吴三桂反朝廷,永宁总兵游金登率2000之兵拦截吴三桂之兵于大里岩,乱军中,又放火烧大里岩寨。民国五年举国讨袁之战,北洋兵张敬尧的溃兵,在纳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抢大里村200余户,制造火烧大里村的惨案。直到1918年朱德旅长率兵围剿忠信乡之匪患,大里村人又才修复了大里上寨和下寨。 朱旅长将剿匪指挥设在紫金坪大屋基,大里村民为朱德请来名厨曾仿成做饭烧菜,请了太医曾仕成为剿匪受伤的官兵治伤看病。大里村人与朱旅长结下的鱼水之情,至今还在村民中传颂。 大里村大坟包之谜 清咸丰四年,游氏第十九代裔孙游体仁重修入川《游氏族谱》,艺文卷中有《题大坟包六景七绝一首》云:“狮子欣朝万岁牌,西牛望月自天来。封侯拜印还留盒,游氏先灵乐意台。”这首诗记述了大里村大营处的狮子石、万岁牌、西牛石、望月石、封侯台、印盒石六个地名。据游氏后人游春华介绍,入川先祖游白圭世袭千户之职,明洪武初奉旨入川,子孙均为朝廷命官,传至12代游金登为成都指挥,崇祯十四年平贼有功升副总兵,镇守重庆府。崇祯十六年平张献忠之乱升为总兵,镇守永宁8年。大清初平吴三桂乱,兵驻泸州永宁,屯兵纳溪。年老还乡,置田务农,田产达千亩,成为大里村名门望族。道光初年,游总兵骑马经过马儿背李家嘴发现一方风水宝地,择后为百年后安葬之所。道光十三年游金登仙世,其长子游正,为康熙二十六年县同知(副七品),次子游卫,为康熙二十七年贡生官授温江学正,其孙亦为州文生、武生(文、武秀才)。按老人遗嘱葬于大营马儿背李家嘴上。游氏家族传至十九代,仁字派裔孙有20余人,其中正九品以上10余人,训导、学正5人,游击、把总武官3人。为此乡党联名具文呈州衙,成都、重庆府、奏请朝廷诰赠。道光皇帝恩准“诰赠荣禄大夫”以示褒奖。从此,游总兵的墓园就以“大坟包”地名取代了。 从大营滩滩口出发,经过营盘上、马儿背、八卦田、棋盘上,游家祠堂,在李家嘴找到了游总兵的大坟包。坟前立有五块石碑,其中墓碑依次书刻:“游公金登字俸宇,世袭指挥,崇祯十四年平贼有功升副总兵守重庆,十六年升总兵镇守永宁,永历八年致仕。”墓碑正面书刻:“皇清诰赠荣禄大夫游公金登,游母刘老太君大人之墓。”碑左书刻:“大清道光癸已十三年孟春吉旦,子正、子卫、孙文武庠生敬立。”右碑是墓志铭,颂诗碑,左是入川简介,十九代孙“仁”字辈祭先祖碑记。据说,游总兵墓碑上曾有三重檐的刹尖以示威武之师主将。后因大坟包六景中有“狮子朝万岁”,狮在上,万岁在下,被皇上怒诉,永不戴帽。所以堂堂总兵正二品武官墓碑上一直无“顶子”。从咸丰年碑上还得知一个重大信息,当年重修大里村寨时,游氏族人卖青山得千金捐修寨门。诗碑上有游宇仁作的“清明约往大坟包,锣鼓喧天一路高,炮响连珠人尽醉,祖先祭后酒喜嚎。”记述了游氏清明祭祖扫墓、踏青的风俗。今有大坟包竹枝词云:游家祠堂青杠湾,狮子石上尖子山。立子丘旁八卦田,大田垇下石牛栏。棋盘石上马儿背,大坟包在洗马滩。“一串地名,一个个掌故,将游总兵游氏家族龙门阵世代流传下来。(摘)
|